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研究員,文化部《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主筆、統(tǒng)籌人西沐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 王巖/攝
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研究員,文化部《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主筆、統(tǒng)籌人西沐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 王巖/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1日訊(記者 張曉曄) 4月21日上午,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研究員,文化部《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主筆、統(tǒng)籌人西沐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就現在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和現象進行解讀。 >>>點擊進入訪談專題頁面
藝術品資本市場發(fā)展需要一個公開、透明、公正的平臺
當前的對于藝術品金融化的趨勢不可阻擋,但對于藝術品股票,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有觀點認為,過去藝術品市場只局限于兼具專業(yè)知識和財力者進入交易,是個小眾市場,F在這種新方法有利于更多人介入藝術品市場,讓藝術品投資從小眾變成大眾。盡管買的僅僅是整件作品的部分股份,但也會促使購買者去深入了解藝術。也有一些觀點認為,藝術品金融化,過分強調它在資本市場上的作用,會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割裂藝術與大眾的關系,讓藝術淪落為金融炒作的工具。
針對這些現象,西沐表示,中國藝術品市場從改革開放到八十年代以后開始發(fā)展,當時藝術品市場是作為旅游產品來不斷發(fā)展起來的,加上畫廊的興起,加上拍賣的火爆,再加上現在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是經歷了這么一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藝術品漸漸從小眾市場,也就是從藏家的一開始是非常封閉的鑒賞、收藏的狀態(tài),再后來變成一種投資的工具,這種過程是藝術品市場,或者藝術品資本市場越來越公眾化,大眾化。
藝術品資本介入市場的過程必須要有一個平臺,藝術品資本市場需要一個平臺,是一個公開、透明、公正的平臺,這樣投資者可以安全進入,安全退出,這對于資本行為是很有好處的。至于說藝術品是大眾的、小眾的,這都是市場發(fā)展的一個階段,我們不能使用過去老的一些理念和觀點來看待當前的藝術品資本市場上的狀態(tài)。我感到關鍵的是,這種市場的狀態(tài)是不是滿足了越來越多大眾的投資、審美,甚至生活方式的需要。
文交所是一種創(chuàng)新 但監(jiān)管缺失是個大問題
對于文交所的出現,西沐認為,文交所的確是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最大的創(chuàng)新,但是這個創(chuàng)新發(fā)展得不盡如人意。最大的問題在哪兒?這種創(chuàng)新是一種自發(fā)式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沒有一種統(tǒng)一指導,更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所以這種監(jiān)督管理是缺失的。在這種狀況下,整個文交所的定位非常含糊,文交所的性質是什么?承擔什么樣的義務?它的風險和管理需要誰來監(jiān)督、管理,等等一系列都沒有一個明確的項目,只是地方政府把它當作文化產業(yè)的項目,作為推動文化產業(yè)來大力發(fā)展。 但是這種匆忙上馬,沒有嚴格論證,或者說沒有把目前我們做得很好的問題整合起來,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這可能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
西沐說,“我們現在文交所遇到的問題,比如說處置權問題,你要交易這個藝術品,權利是不是你的,評估的問題,托管的問題,大眾在你這個藝術品平臺上交易,我要托管到第三方,如何安全托管?如何發(fā)行的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目前都沒有統(tǒng)一的辦法和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各地進行的一些實踐,都是在自己現有資源和認識水準下做出的,遠遠沒有把國內做得最好的資源、人才整合起來,我們本來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但是我們今天沒有做到,這是一種遺憾!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