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的百元存單今天終于找到了它的主人……”
2006年8月,浙江嘉善電視臺“新聞夜班車”欄目播出了這樣一條新聞。
原來8月上旬,家住魏塘鎮(zhèn)的沈阿姨打掃租用房時,在煤氣瓶旁發(fā)現(xiàn)一個塑料袋,里面裝著一張人民銀行三年期的百元存單。定睛一看,這張戶名為“張某”的存單竟然是1985年存入的,迄今已有22年了。它的主人“張某”在哪里?存單還有效嗎?
熱心的沈阿姨來到工商銀行嘉善支行電廠橋分理處,尋求幫助。由于之前銀行都是手工記帳,因此無法通過目前的大機系統(tǒng)確認存單是否有效,只能翻查儲戶的原始資料和歷年來的掛失登記簿。嘉善支行專門調配人員,在悶熱不透風的庫房里,從1985年的儲蓄傳票、掛失登記簿和開銷戶登記名冊查起,認真核對原始資料,匯總分析記錄結果,幾天之后終于確定這張存單是有效的。
怎么才能讓這張22年前的百元存單物歸原主呢?嘉善支行成立了調查小組開始了“大海撈針”式的尋訪。這則消息引起了中央電視臺、浙江衛(wèi)視、上海電視臺、《都市快報》等眾多媒體的關注,嘉善電視臺更是派出記者,跟隨調查小組在全縣范圍內找尋失主,并進行追蹤報道。
由于當年還未推行儲蓄實名制,客戶所留信息地址欄中,只留下“縣政府”三個字;蛟S,縣政府是張某的工作單位?調查小組首先到縣人事局翻查目前在職的公務員和事業(yè)編制人員名單,但一無所獲。那么會不會是退休職工呢?調查小組在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檔案里,找到了5位張某,可單位都對不上號。調查工作陷入了困境。
有人提出:張某有沒有可能已經(jīng)遷離嘉善了?這一下就給調查小組打開了新思路。小組通過公安系統(tǒng)查詢22年來全縣遷入遷出記錄,找出了10多位張某的資料。突然,一位“張某”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她1973年出生,現(xiàn)已遠嫁日本。1985年,她才12歲,乍一看來不怎么沾邊,但調查小組深入討論后認為可能性很大。因為她家原是縣政府集體戶口,其父也曾在縣政府某部門工作過。
調查小組立即聯(lián)系上張某的家人。仔細回憶之后,張某的母親終于記起來了。原來,22年前,有個久未聯(lián)系的親戚來家里作客,送給她女兒100元作為見面禮,她女兒就辦了存單,交給她保管。她把存單藏在五斗櫥底下。時間一長,家人都忘了這事。
后來,張家將房子連同家具租給沈阿姨。大概是沈阿姨打掃衛(wèi)生時將存單碰落在地,掉在了煤氣瓶旁,這才有了這個故事。
歷經(jīng)22年,百元存單“完璧歸趙”,長達月余的追查行動終于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點評:
百元存單,二十二載,茫茫人海,主人何在?面對一份手工記賬時代的存單,要僅憑一個人名和一個模糊的地址去尋找它的主人,不啻于大海撈針。但是工行人成功找到了,靠的是歷久不變的“三鐵精神”,以及對客戶乃至社會公眾的滿懷“至誠”。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