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周來李克強總理的外交安排饒有意味。這一周,始于北京的握手:11月21日,他在人民大會堂同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共同主持第十六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這一周的末尾,則是歐洲的握手:當?shù)貢r間26日,李總理又在布加勒斯特與羅馬尼亞總理蓬塔共同主持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其間,他還向布魯塞爾第三屆“中歐論壇”致賀信。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李克強與歐洲領導人頻頻相握的手,正是中歐兩只巨手緊握的象征;而他在羅馬尼亞一一會晤16國政府首腦忙碌的身影,其實也就是開放的中國站在歐洲橋頭堡上——中東歐毫無疑問可被視為中國通往歐洲大陸的橋頭堡——的身影。
有評論人士也因此將李克強本周的工作形象比喻為:架“橋”。不錯,這一周李總理所做的一切都與“橋”息息相關,不論是器物層面的還是心靈層面的。即:架通中歐。
事實上,在中歐之間,“橋”也的確是個有著豐厚歷史與現(xiàn)實涵義的詞匯。原南斯拉夫經典譯制片《橋》,給剛開放的一代中國人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塞爾維亞人無畏捍衛(wèi)“橋”的勇氣和尊嚴,永遠為我們所珍視。而2010年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與塞爾維亞政府簽署的多瑙河“澤蒙―博爾查”大橋建設合同,則是改革開放的中國與老朋友之間新的橋梁和紐帶。今天在許多人心目中,貝爾格萊德多瑙河大橋項目已成為中塞友誼的象征。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傳統(tǒng)友誼,正借由一系列現(xiàn)代化交通項目提升至新的境界。此次出訪,李克強與塞爾維亞、匈牙利總理宣布三方合作建設連接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的匈塞鐵路。這條鐵路堪稱中國-中東歐合作中的標志性項目。不僅如此,相信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它還別有一番親切。貝爾格萊德、布達佩斯,這兩座城市在中文里是如此親切的譯名,要知道,廣受中國觀眾喜愛的演員陳佩斯名字的由來,正是因為他們的父親、表演藝術家陳強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演出時恰逢佩斯的哥哥出生,故取名布達,佩斯是沾了哥哥的光。
跨越多瑙河的橋,綿延在歐洲大陸的鋼軌,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一系列合作,以及雙方國民心理上長久培育出的親切感,這些都是“橋”。有了這些,所謂“亞歐大陸橋”才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徐軒渠)
(責任編輯: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