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老年人搶座、搶運動場地被質疑
【新聞廣角】老年人與年輕人“資源之爭”如何破解
“這是物管的問題,關你什么事?別倚老賣老。”重陽節(jié)來臨前,在重慶大渡口的一小區(qū)物管處,一位年輕男子指著一位老人的鼻子說道:“別以為你年齡大就可以隨便指手畫腳,把情況弄清楚了再說話!
原來該男子樓上住戶家的水管爆裂了,而當事人又在外打工,讓住在樓下的男子遭了殃,找物管解決問題,但物管推三阻四,于是該男子就罵了物管,恰巧老人與被罵的物管相識,為了幫物管出氣,老人就與男子對罵并動手。
記者了解到,當年輕人與老人發(fā)生矛盾時,總有一種所謂“老人變壞”和“壞人變老”的觀點,這樣偏頗的觀點無助于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各項新問題。
如何面對“為老不尊”?
10月15日,重陽節(jié)前,28歲的程晨(化名)遭遇了讓她哭笑不得的事。當天早上她坐公交去解放碑上班,看到了老人強行占座的一幕。老人看上去頗有精神,上車后發(fā)現(xiàn)沒座位,又沒人讓座,先是要求一位年輕女孩讓座,但沒有成功,后來老人居然直接坐在了女孩身上,場面頓時混亂不堪。“面對多名乘客的指責,這位老人就像沒事人一樣,無奈之下女孩只好起身下車!
“尊老、敬老這是傳統(tǒng)美德,我們肯定會發(fā)揚下去,但面對‘為老不尊’的人,我們該怎么辦?”程晨說,“有些老人在擠公交車的時候個個都是‘方世玉’,上車后看到沒座位就變成‘林黛玉’,讓上班族們十分狼狽!薄澳切┺k了老年卡的老人退休了,但每天出行非得挑上下班高峰期!币晃簧习嘧宸Q,他遇到過一些老人沒事就去擠公車“玩”,上班族反而上不去車。很多老人睡得早,起得也早,有時為了去買一點新鮮的蔬菜或聽說哪個超市在打折,不惜跑遍全城,反正坐車也不要錢,上車后又有年輕人讓座人或者要求年輕人讓座,"
除了讓座問題之外,老年人廣場舞擾民的沖突也屢見不鮮。有年輕人向記者反映,小區(qū)籃球場、羽毛球場等也已經被老人當成了跳“壩壩舞”的場所,弄得大家打個球還要跑到高;蝮w育館。
“去過很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對于老人不是完全免票,而是采取‘老年票’制度,予以優(yōu)惠!庇猩习嘧逑蛴浾弑硎荆芏嗝軟_突,有關方面沒有盡到應盡的管理和調解職能,導致爆發(fā)點變成了一味指責“壞老人”。“比如體育場所沖突,社區(qū)可以通過協(xié)調老年人和上班族不同的活動時間來解決,比如老年人白天,年輕人晚上,而不是一味回避,或者偏向一方!
不能因為個別現(xiàn)象否定“尊老”
“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對老年人都有點偏見,但我們也有苦衷!苯衲67歲的劉師傅曾是重慶一機械制造企業(yè)的技術人員,由于老伴去世比較早,兩個孩子又不在重慶,沒什么興趣愛好的他,最喜歡做的就是一個人乘坐軌道交通,到主城區(qū)的各個角落去逛逛。
劉師傅說,很多老人和他一樣,屬于城市中的“空巢老人”,某些老人與年輕人產生沖突或者喜歡對年輕人說教,往往是因為自己回家后無人可說,或許有些方式方法不對,太由著自己的性子了,但人越老越小,并非“為老不尊”!拔也慌懦承├先吮拘猿隽藛栴},但這也只是極個別的情況。”
“老人們不受人尊敬的情況也還是存在的,但絕不會成為社會主流!敝貞c一高校的老師李浩認為,老人不受后輩的尊重很大原因是出現(xiàn)了感情矛盾,并不是說年輕后輩不愛老人,也不是老人道德缺失行為不檢,而是兩代人感情需求上的錯位與沖突,個別老人們有些許過錯,不能給所有老人都貼上標簽,這無助于社會和諧。
也有老年人反應,自己與年輕人的矛盾沖突增多,其實是老齡化社會到來后的資源配置問題——日益增長的老年人數量,與老年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存在矛盾。
據全國老齡辦統(tǒng)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7.3%,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
重慶市老齡工作委員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的“占領”會越來越多,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上班高峰時老人外出鍛煉、買菜坐公交,引起上班族的抱怨,都是老齡化的外在表現(xiàn)。這更凸顯出老人活動場所與老人數量的不對等,加之老人的行為及溝通方式與年輕人有差別,使得矛盾出現(xiàn)。
倡導和而不同
事實上,針對老人持老年卡免費乘車,致使年輕的上班族無車可座的情況。有人提出,可以對其乘車次數或者時間進行限制,比如每月只能免費乘坐多少趟,超出后需要照常收費,或者在早晚高峰期乘車需要自行繳費等。“一名老人和一名年輕人爭座并沖突,細究具體原因,不排除老人也存在問題。但面對老人,年輕群體還是有必要表現(xiàn)集體低姿態(tài)。”從事養(yǎng)老行業(yè)的李維認為,去跟老人“講理”,這不是一個尊老愛幼社會應當鼓勵倡導的,值得倡導的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有變老的時候,也沒有一個人那么容易“變壞”,不同群體不同的處事方式背后,應該還有共同和普遍的人性和道德準則。
采訪中,不少學者對秉持著“老人變壞”、“壞人變老”觀點的年輕人進行了批評。他們認為,“老人變壞、壞人變老”之說能在流傳開來,甚至在網上被個別人津津樂道,背后則是個別網民的叛逆性心理。“對老人不良的具體行為我們當然可以指出,但對‘老人’這個概念,對‘變老’的那個群體,應永遠都要抱尊敬的態(tài)度!
此外,重慶司法界的從業(yè)者坦言,老年人失德,甚至犯罪,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進入老年期后,人的判斷能力下降,行為控制能力減弱,記憶力衰退,反應遲緩,老年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會逐漸減弱,更主要的還是缺乏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足夠關愛,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
因此,要加強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從正面引導,將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持續(xù)發(fā)揚下去,同時社會還要為老年人創(chuàng)造出多元的業(yè)余生活選項,引導老人們形成多元的文化興趣,拓展老人的公共文化空間和公共活動空間;而子女們也應當更多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避免老人出現(xiàn)因孤獨、空虛而失德,甚至違法犯罪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