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淑梅和學生們在一起
央視網消息:舞者并不一定要在流光溢彩的舞臺上表演。對于金淑梅來說,她用舞蹈讓最美的鮮花開放在偏遠山區(qū)的校園,她以美育人,以舞養(yǎng)德,開啟當地孩子們向美而舞的人生新旅程,譜寫了一首用藝術擺脫貧困、用舞蹈點燃生命的贊歌。
上世紀60年代,金淑梅出生在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初中畢業(yè)后,她考入酒泉師范學校,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在母校,她完成了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也是在這里,她得到了改變人生的機遇。1990年,她克服缺資金、缺場地、缺人手等困難,創(chuàng)辦了一所舞蹈學校,彌補了酒泉市少兒舞蹈辦學的空白。
2013年,金淑梅和舞蹈學校志愿者團隊承接了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推行的“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這項惠民工程。然而,這條路比她想象的要崎嶇坎坷得多。
金淑梅選擇了酒泉市偏遠落后的玉門市小金灣民族學校、瓜州縣廣至藏族鄉(xiāng)卓園小學、玉門市獨山子民族學校開展這項活動,為孩子們義務教授舞蹈。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這些孩子更加疏于管教,不講禮貌、不愛學習、打架、偷東西都是常見的現象。
然而,舞蹈奇跡般地改變了一切。
與其他省市試點的做法不同,金淑梅希望讓全校學生一起學舞蹈,在她的教育理念里,要重視、尊重和關愛每一個孩子。在金淑梅的耐心教育下,孩子們真的改掉了壞習慣,他們的自覺性強了,守紀律了,曠課、遲到、不做作業(yè)等現象也沒有了。
2015年7月,一場全國少兒舞蹈展演要在北京舉行。金淑梅做了個大膽決定,她要帶著她的“淘氣包”學生們赴京參演。對于小金灣、獨山子民族學校的大多數孩子來說,書本上的一切都與他們很遙遠。因為,他們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玉門市花海鎮(zhèn)——一個離他們10公里遠的地方。
到了北京,公交車、電梯、高樓大廈、公園、自助餐……這些原本沉眠在書本上的名詞,第一次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和視覺,一下變得生動、豐富起來。比賽當晚,孩子們質樸真誠的表演,打動了現場所有的觀眾和評委,一舉奪得“特別榮譽獎”。
實踐中,金淑梅探索形成了可復制的鄉(xiāng)村學校舞蹈教學模式:深入挖掘各民族藝術元素,自編教材,編排出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20多種舞蹈組合,把舞蹈零基礎的文化課教師培養(yǎng)成志愿者,讓老師教跳得好的學生,再讓跳得好的學生教其他學生,就這樣以點帶面,把藝術的種子撒向整個校園。
4年時間,在甘肅西部千余公里的狹長地理版圖上,金淑梅是第一個讓農村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少地學習跳舞的人,也是第一個讓千余名學生同時跳一支完整舞蹈的人,更是第一個讓校園舞蹈成為學生每天大課間的必須內容的人。她為農村舞蹈教學義務培訓200余名志愿者,惠及80所學校的3萬多名學生,這個數字的背后必然凝聚了不為人知的汗水和艱辛。
“扶貧先要扶智,舞蹈激發(fā)了孩子們心中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也激發(fā)了他們努力奮進、追求精彩人生的勇氣,這也是一種貢獻!苯鹗缑氛f。(素材來源:甘肅省婦聯)
(責任編輯:秦爽)